首页 政协概况 政协提案 社情民意 调研报告 政协文化 书香政协 委员风采 学习之窗

关于加快我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视察报告
日期:2015-08-20 16:04:06 字号:[ ]

  农村公共文化阵地是满足基层广大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据此,区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确定以此为课题,组织部分政协委员采取走访座谈、实地察看、专家咨询等形式,就加快我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了专题视察。期间,实地察看石淙镇石淙村、和孚镇长超村、荻港村文化礼堂等3个点,集中听取了区文体局就全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情况通报及和孚镇、石淙镇就本镇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情况介绍,认真研究加强我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区政府王青副区长全程陪同参加视察活动,区政协王湘起副主席在座谈会上作了小结。现将视察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

  通过视察,委员们一致认为,我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近年来起点高,氛围浓,成绩斐然,既着眼于传承历史文脉,发掘厚重底蕴,又注重结合现实,倾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文化活动深入生活,深入人心,深入大众,为构建和谐南浔提供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具体表现为:

   1.区级文化阵地日臻完善全区已创建2个省级文化强镇(双林镇、善琏镇),创建特级文化站3个(南浔镇、双林镇、菱湖镇)、省一级文化站3个(双林镇、千金镇、石淙镇)、二级文化站2个(练市镇、和孚镇),拥有在编文化工作人员46人;区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公共图书馆县级一级馆,建成双林镇、善琏镇、和孚镇、石淙镇、森赫电梯、南浔银行图书分馆共6个。南浔大剧院总建筑面积7635平方米。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9项、文保单位61处。塘故道和南浔镇历史街区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镇级文化阵地亮点纷呈全区现有农村文化礼堂39个;拥有镇、村级文化阵地232个、文艺团队203支;建有镇文体志愿者工作站9个,农村文体俱乐部145个,省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113个;建有文化大舞台121个,农村数字影院2个,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全覆盖。南浔辑里湖丝馆、练市镇王礼贤艺术馆、双林镇费新我艺术馆和凤凰文化广场、善琏镇湖笔文化馆、菱湖镇青少年宫、千金塔地文化展示中心等镇级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以古钢琴博物馆、双林绫绢非遗展示馆、双林镇费新我艺术馆、善琏镇文化活动中心、双林镇凤凰文化广场为代表的一批新的重点文化设施也在积极推进中。。

  3.村级文化阵地有序推进大力开展“电影放映工程”、“文化资源共享”、“一村一艺”、“图书下乡”、“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文化走亲”等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形成我区文化活动月月有、周周演、天天看的活跃场面。2014年全年共组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285场,放映电影3000场,区内共开展文化走亲44场,县区间文化走亲24场。

  二、我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在视察中,委员也一致认为,随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体系制度下原有的矛盾与新机制下产生的矛盾逐渐体现。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而言,目前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仍较为滞后,与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是与农民群众对参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渴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经费投入依旧紧张由于我区属于半级财政,且市区财政体制和省投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分一、二类地区补助等原因,每年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相对有限,加之法律法规对财政用于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缺乏刚性指标,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依然十分紧张。由于缺乏资金的持续支持,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维护经费短缺的问题也日益凸 显。

  2.基础设施仍显不足由于区镇两级财力薄弱,我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设施还十分缺乏,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仍然是制约我区文化事业的短板。尤其是作为公共文化体系中重要硬件——文化馆缺位,使得公共文化的多种培训、常规性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的多种需求,区级层面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3.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全区文化队伍力量薄弱,人才匮乏。整体文化队伍艺术人才缺乏,多个镇的文化专职干部面临人员断层、青黄不接,且大多身兼数职,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指导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基层文化管理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4.文化自觉意识薄弱目前我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还主要是以政府和专业文体团队为主,民间资本融入文化事业发展和建设的群体较少,群众自主参与开展文化活动的自觉意识还比较薄弱,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产品与服务供给仍然不够丰富,且种类不多、形式单一,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我们要立足南浔实际,积极探索,力求走出一条“靠设施建设夯实基础,靠真诚服务树立形象,靠改革创新增添活力,靠政府主导强化保障”的发展之路,努力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常态化。建议如下:

  1.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强化文化事业发展实力。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建议区、镇政府研究制定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扶持政策,切实做到财政每年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补贴奖励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使文化阵地长期发挥作用,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稳步发展。村级自身要确保村本级对建设文体设施的投入,发挥主渠道作用。二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级财政对全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扩大上级政府转移支持力度,加快启动文化馆建设;健全并优化政府文化专项经费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大型活动、创作演出、文物维护、人才引进等资金保障工作。三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公益文化活动。始终围绕“公益文化社会办、繁荣文化为社会”的理念,通过文化共建、文化帮扶等方式,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与村结对帮扶或捐赠、冠名等办法,不断拓宽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渠道,努力实现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多元化,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良好发展格局。

   2.统筹城乡,整合资源,健全文化阵地功能一要整合提升农村公共文化阵地资源。依托美丽乡村(魅力水乡)建设,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以设施建设为基础、内建设为核心,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场地、设施以及闲置的学校、厂房等,对中心村已有、在建、将建的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等进行整合提升,构建满足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需求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使之成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平台、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二要摸清当地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特性,大胆探索、努力实现文化阵地、文化活动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达到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切实提高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让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真正成为农村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文化之家”。三要创新公共文化活动载体。要组织推动创作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反映我区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的文艺作品,按照“小舞台,大文章”的思路,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亲和力、感召力。

  3.提高效能,加快融合,健全文化服务体系。一要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文体事业建设,形成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级部门分工负责,合力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的工作机制。同时,把基层文化建设成效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和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设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乡文化活动、文化建设投入等指标予以量化硬化,加强对惠民工程投入绩效、使用效率等方面的考核,确保基层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二要探索公益文化项目市场化模式。按照“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模式,把文化资源整合成项目向社会推介,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与供给“不丰富”、“跟不上”的问题,努力探索“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欢乐伴全年”的文体活动模式,打造具有南浔地域文化的品牌。三要建立良好的文化产业市场软环境。高度重视文化市场的自我调节、自我规范作用,培育和壮大各类文化行业协会、产业组织,鼓励成立不同形式的民间中介组织。四要以保护和开发我区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为重点,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塑造一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提高我区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创新机制,建好队伍,增强文化服务能力。一要理顺镇文化站管理机制,配齐配强乡村文化员队伍,做到有职有岗,有位有为,确保专职专用。镇文化站是唱好农村文化建设小康戏的主角,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先进文化、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前哨阵地,加强这一阵地建设刻不容缓。二要加强文艺团体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掘和培养多种门类的业务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引导群众自发建立各种文化社团,不断巩固壮大群众文体队伍,让农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要继续加强对“阳光艺校”、“江南船拳进校园”、“千金剪纸进课堂”等民间艺术团队的培育力度,促进各类文体协会、项目团队和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快速成长,打造一批机制活、效益好,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品牌剧团。三要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要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和“热心人”,发现并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传承发展民间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按照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思路,既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制定培养措施,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现有文化专业人才素质,又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培育农村文化人才搭建好平台,使其成为活跃农村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